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思潮 > 胡笛语录 >

后记

发布时间:2017-07-14 来源: 点击:4282次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此谚语家喻户晓。由民间补碗而来,小时候就亲眼见过,印象深刻。没想到,我这个不具备“金刚钻”乡村孩子,长大了,也做起瓷器活了,而且现在做的是青花瓷器活。

   最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最惦记的那只青花瓷茶壶,倒不是这茶壶特别,它不是用来沏茶的,而是母亲用来装红糖的;后来小姑姑送给我家的一套56头的青花瓷餐具,是大哥过年的时候带回来的,母亲还是舍不得用,我却不小心摔了一个,母亲痛惜的眼神至今还在眼前闪现;后来看见瓷厂的师傅画瓷,那时把釉上彩当成釉下彩了,还以为自己了解了这门艺术,直到自己亲手涂鸦时才明白,传统的青花瓷是一门艺术,探索它艰辛的很。回想起来,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上大学的时候,还不算愚钝,设计造型时候,想到用瓷来展现,那时学校没有这条件,就用石膏做造型,仿效青花瓷装饰,涂上清漆,可惜清漆不久就发黄,没了瓷的感觉。毕业了,工作在瓷厂边上,常常有事没事往瓷厂跑,看老师傅画瓷,自己开始冲动起来,也开始 “创作”了。总算随心愿,后来我有幸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研修的是国画人物专业,那时候像刘国辉、吴山明、马其宽、徐家昌等老师,都强调研习古人,而我耿耿于怀的还是青花瓷,在业余也常以其入国画,我的意念中那青白世界是我艺术的归宿;美院回来,痴心不改,一门心思研习起青花瓷历史和制作技艺上,目光不是放在官窑上,而是对民窑感兴趣,想从中看看古人那率性的用笔,自然天成的装饰。后来不画瓷器,专门做瓷片实验,什么枯湿浓淡,皴擦点染,就想把国画“搬”到青花瓷上来,乐此不疲。

我老爸虽然是个农民,但在我们那村子,也算一个“老夫子”,从小到大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多看书,你要多写字。现在还在强调,但我得益的还是贯穿我成长过程中的这句话,所以研究、研习才没有停止,也一直没有懈怠过。

   《大徽州》青花瓷系列作品第一阶段完成之前,去了景德镇,因为祁门和景德镇很近,也曾是合作友邻,毕竟是瓷都,也是古徽州区域。创作之前,花了八个月进行调研学习,从车间、坯坊到窑炉,从拉坯师傅到工艺美术大师那取经,总算完成了我的“研究生”课程。之后我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个系列的第一阶段,过年过节也没有休停,算是“满工”,只是苦了家人。

   出版这本画册的时候,编辑让我写个后记,我却不知咋“后记”法,倒是想抽时间写个“厚记”,在自己艺术成长履程中,想说的事很多,要感谢的人也很多,但还是再厚积一点,等花甲之年再记吧。

   感谢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所有的老师!感谢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从事艺术工作的所有朋友!感谢近几年来支持和关注我的国际友人、海外华人!感谢为此次出版支持和帮助的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和安徽美术出版社!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姑姑一家人,多年来一直默默关心和支持我!我会继续努力,完成我自己的愿望,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

                                      庚寅年春月志斌居士胡笛于山笛阁


上一篇:蓝天依旧 白云悠悠   下一篇:empty!

 

Copyright ©2010- 胡笛青花瓷艺术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黄山市迎宾大道50号  展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青花瓷胡笛展厅
皖ICP备10005321号 技术支持:畅新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