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宾虹先生以其山水画艺术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伟大画家之一,纵观黄宾虹先生走过的曲折漫长而又辉煌的艺术人生。本人在敬佩之余也对其山水画的独特之处产生了兴趣。
20世纪中国水墨画面临着时代的课题,日益凸现在每一个有使命感的中国画画家面前。回首20世纪中国画的进程,不难看到对传统的变革与创造性的转化已经够成了这个世纪的基本主体,而以笔墨观为艺术发展基本点的黄宾虹先生,无疑是自觉肩负起时代课题并成为时代关注的画家的代表之一。
黄宾虹先生的画中的浑厚华滋,让人百看不厌,在欣喜玩味之余,更让赞叹。黄宾虹先生之所以能将 “ 笔墨 ” 发挥到高度自然的状态并提升到高度自由的境地,是因为他能透过表现对象看到 “ 笔墨 ” 自身的价值,又从 “ 笔墨 ” 这个基点上找到发展传统的契机。黄宾虹先生在艺术的本题主义上实行自己的精构,以其现有的艺术成就称他为山水大家,当之无愧。
黄宾虹生平介绍
黄宾虹 先生(1865 —— 1955)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别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出生于浙江金华,金华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风景秀丽、钟灵毓秀的金华培养了黄宾虹独特的艺术性格。据相关资料记载,黄宾虹先生原籍是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其父黄定华经商,好吟咏,晚年喜欢画画,善写梅竹。黄宾虹在五岁时,他的父亲便廷师教他读书。在父亲和启蒙老师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可见有着浓厚的文艺氛围的家庭为黄宾虹日后成为山水画大家所具备的人格美丽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风声鹤唳、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黄宾虹先生在此期间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如 “ 公车上书 ” 等,可惜的是这时候他的绘画才能并未得到更多的展示。这也是使得 黄宾虹先生成为早学晚熟的画家的契机之一。
勤奋而又锲而不舍的黄宾虹先生一生游历中国大好名山---9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岳,漫游了江苏的虞山,太湖,浙江的天目,天台,江西的匡庐,石钟山,福建的武夷山,广东的罗浮,越秀,四川等地。许多地方都有他勤奋作画的遗迹,他凡有所游,必以铅笔速写或墨笔墨记,这也为他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50多年前他临求古法,以明代作品入手,直追北宋,又以元人的水墨终结,在笔墨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前面我们说过他是一个早学晚熟的画家,当他在75岁以后他的 “ 熟 ” 不只是体现在他的地道功夫上,主要还在于他的师造化。他的 “ 熟 ” 以笔墨论有两次。一次是50到70岁,这一时期的熟是他在古画的临写上,几乎笔笔有来历,点点有出处,这一时期有人称为 “ 白宾虹 ” 时期;第二次是80岁到谢世,这是 “ 由熟而转生 ” 的 “ 熟 ” ,他的画不在像过去,而是越画越密,越画越厚,越画越黑,即是 “ 黑宾虹 ” 时期。 “ 黑宾虹 ” 正是 黄宾虹先生晚熟山水的特点。另外黄宾虹先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有这深厚的研究。,有过 “ 五笔七墨 ” 的说法,而黄宾虹对于笔墨的运用,此至其晚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黄宾虹乃一代大师,他与齐白石有 “ 北齐南黄 ” 之称,在近百年的画史上,黄宾虹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是突出的,尤其是晚年的变法,可谓无出其右。
黄宾虹的成就
黄宾虹先生临求古法,以明代作品入手,直追北宋,又以元人的水墨终结,在笔墨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有这深厚的研究。,有过 “ 五笔七墨 ” 的说法,黄宾虹对于笔墨的运用,此至其晚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石涛所说 “ 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 ” 一句话,黄宾虹的山水画画的特点就是 “ 黑密厚重 ” 。在唐代由王维、张燥等人通过他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后来很多人都用这样的方法,不过在元代以后很少使用这中方法。几乎失传了黄宾虹先生通过临摹,他传承古人的各种笔法。他对我国传统方式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与众多山水画大师大家不同的就是,他总是把中国书画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论述。他提出过: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是对文化整体起主导作用。黄宾虹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哲学论文,但他对中国传统中学的精华实有深刻明确的理解。黄宾虹是时时处处以太极阴阳和谐辩证法来理解和解说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在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思想方面,他汲取了中国先秦哲学的精华。他说 “ 周秦诸子,学术垂数千百年,至于今日皆受其赐,功在老庄,较申韩为尤多。 ” 黄老强调吸收传统优秀文化,主张艺道合一并进。黄宾虹的中国书画 “ 浑厚华滋 ” 论就发源于此。 黄宾虹先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一贯坚持 “ 民学精神 ” 师儒们传道设教,平民乃有自由学习和自由发挥言论的机会。这种 “ 民学的精神 ” 至今应当和我国政府提倡的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黄宾虹先生到了晚年,他还在思考中西绘画的融合问题时也有不够周密的地方,他说 “ 即绘画一事,西方人向东方古物书籍融会贯通,与言论,往往如数家珍——不出十年,世界无中西画派之分 ”
在书画实践的同时,他还注重画论,画史的研究与教学。以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书画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关和教育方法主是一下几个方法。1深厚华滋。他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风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提出深厚华滋的艺术主张,并且把他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教育后人。2师造化,崇品学,贵创造。黄宾虹在他的《国画分期学习》中,提出了学中国画分为四期,即述练习,法古人,师造化,崇品学。述练习就是掌握命令笔墨和纸砚。多加强练习,了解笔的用法,了解纸张的性质;法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多学习古人,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统要先临摹元画。以其用笔和墨佳;次临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在临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在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不过师法古人,要师长舍短合众为己有,这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 “ 造化取化,取之不尽 ” , “ 只知师古人,不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 ” 。在师造化如何对待自然景物上,他认为不要做自然的奴隶。他主张绘画要有独创性。他在和教学中,还崇尚品德教育,他认为人品的高低,就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3笔墨观。他总结了中国画用笔规律,提出了 “ 五笔七墨 ” 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即浓,淡,泼,破,渍,焦,宿。主张用笔贵在刚而能柔,用墨贵在淋漓而不臃肿。对章法讲究虚实关系,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守墨知白,阴阳开合,起伏回环,气脉连贯,离合参差,变化无穷。黄宾虹先生还出版了很多画论如《陶玺文字合证》《黄宾虹话语录》《黄宾虹画集》《黄宾虹书简》等理论著作。
黄宾虹先生不仅在山水画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书法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黄宾虹学生讲究用笔的的合道与合度。他的书法不做硬性的牵扯与摆布。就笔势也是按照的点化的自然形态顺势而出,随长就短,随方就圆,极少见人工的布算与做作。他对这红 “ 大美 ” 境界的追求不但自觉,而且直拙,他把传统文化观念的儒道释一是总体观,实际上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作家那里倾向性总自是不同。黄宾虹先生书法的 “ 淡化 ” 点画,其结果不仅没有减弱审美视觉的感受效果,却增强处理所难以取得的审美补偿。黄宾虹兼有两式,所书大章法朴茂密丽,而局部处理虚淡清和。他的字是日 “ 灵运诗美 ” ,优美清刚,阴柔,洒脱,自然而质朴,是高华古艳。给于赏者审美余地,是空灵,是模糊,是丰富。黄宾虹先生以大篆和行书见长。其文化内涵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自然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艺术显现。艺术创造的反 “ 有为 ” ,不仅没有使他的书法泯灭个性和自我表现,相反却益增艺术皮革的文化信息与审美魅力。他的书法是古典型的高品位,其历史价值正体系在它本身就凝固而鲜活的历史,他是用一中动法式的微笑瞻望着现代艺术的表现。
另外在花鸟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潘天寿说: “ 人们只知道宾虹的山水绝妙,其实他的花卉更妙,妙在自自在在。 ” 他的花鸟画可以用 “ 简,淡,拙,健 ” 四个字概括。
黄宾虹的影响
黄宾虹先生建立的画论和毕生对山水的研究为后世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极大影响。黄宾虹很可贵的一点,在于他的发展的思想,重旧而不守旧,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叫与时俱进。他既能把传统的好东西很好地传承下来,同时又能够吸收一些外来文化,包括西方一些文化对绘画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面貌很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黄宾虹对绘画的理解和绘画的实践应该说走到了很高的地步。再就是他对绘画有一种使命感,他把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他安身立命的事业。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有很多人学习黄宾虹先生,学习黄宾虹画法代表性人如龙瑞,范扬,催振宽等。黄宾虹的传统意识和传统学养,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感,给很多艺术家造成前所未有的心理触动和重压。很多后人开始受到普遍的崇拜和追捧他。
黄宾虹先生不光是在山水的传承方面有这很高的影响,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了改革的作用。他提出“师造法” 他提出要学习古人,不过在学习古人要跳出古人。他这样的思维在以后给我们的国画发展一了积淀作用。在后来很多人都是因为这而改革山水的发展。为我们的山水发展更宽阔。
结论
黄宾虹 先生说过 “ 太极图乃变化无穷,生生不息之图,凡作书有虚处,有实处。起讫,波磔,提顿,皆实处也。古人之决曰:如锥画沙,言其平也;曰:如屋漏迹,其言圆也;曰:如高山坠石,如怒猊抉石,言其重也。 ” 纵观 黄宾虹先生曲折而又漫长的艺术人生,他无愧与当代山水画大家。他对我们的山水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黄宾虹画语录》 作者:王伯敏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 印刷时间:1978-07-03
《中国美术史》 作者:范扬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印刷时间:2002—12—30
《黄宾虹》 作者:杨樱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印刷时间:2003—12
《现代书画家批评》 作者:梅墨生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印刷时间:1999—7
上一篇:程十发绘画艺术浅论
下一篇:吴昌硕绘画的现代价值